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、乡村建设、水平,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成效明显,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32.47亿元、增长6.6%,农村居民
庆阳市大力推广“三元双向”循环农业发展模式,按照“保粮、扩畜、提果、增菜、养菌、优药”思路,持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。种植业方面,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,全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“双增长”,其中苹果、蔬菜、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6%、4.9%、10.5%。养殖规模方面,全市牛、羊、猪、鸡出栏分别增长9.1%、13.19%、0.58%、50.72%,畜禽养殖规模处于全省第一方阵,菌业规模实现倍增,菌棒生产能力、食用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.3倍、1.6倍。循环体系不断完善,建办农业废弃物收贮利用、饲草料加工、有机肥生产等企业50家,农作物秸秆、果木弃枝、畜禽粪污、菌糠菌渣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.5%、64.5%、83%和95%。
庆阳市引育结合、下沉服务,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“百千万”工程和“头雁项目”,培育高素质农民10311人、乡村振兴管理人才102人,持续实施“三支一扶”“特岗教师”“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”等人才项目计划,1233个村至少配备1名大学生村干部,为中小学校和医疗卫生单位补充急需紧缺人才368人,不断为乡村振兴一线补充新生力量。引导市县乡1046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服务,指导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61个,示范推广新品种145个、新技术38项。庆阳成为甘肃唯一的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市。
为激发乡村新活力、实现文化振兴,庆阳市持续开展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宣传教育活动,利用“百姓宣讲团”“板凳宣讲团”“理论小分队”等平台开展宣讲5000多场(次)21万多人(次),完成“戏曲进乡村”项目演出489场79.23万人(次),农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升。创新推广环县庄子峁经验,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,将吃住行、游娱购等旅游要素与乡村特色产业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一体谋划、一体推进,全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、农民增收致富、乡村文旅繁荣。组织开展“百姓大舞台”“和谐庆阳大舞台”等系列线场,各类文艺演出观看群众623.36万人次。
生态振兴扮靓乡村新颜值。庆阳市先后实施“5155”乡村建设行动、“和美乡村”建设行动,突出关中文化元素、黄土高原特点和陇东民居特色,扎实推进“八改”工程,累计打造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25个,建设“和美乡村”30个。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1431户,累计改造户厕30.96万户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,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%。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、尾菜处理利用率、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覆盖率分别达到87.2%、55.8%、87.5%。